《表1 门诊病历诊断不规范情况表》

《表1 门诊病历诊断不规范情况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映射模式在门诊疾病诊断名称标准化工作中的应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20余万条诊断经去重后尚有3万余条,由于电子病历诊断书写端口没有限制,全部为人工录入,导致大量不规范诊断的出现,使得临床医疗数据的统计和科研检索结果很难准确[2]。常见的不规范情况主要有:⑴疾病名称简写或者过于详细:使用疾病简称,如“粒缺”、“粒减”等;描述过于详细,如“左重肾双输尿管再植术后上输尿管末端反复小结石”等;⑵用英文缩写代替中文全称,如用“P-J综合症”表示“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用“WBC”表示白细胞等;⑶医学术语不规范:过于口语化的名称,如“嗜睡”写为“爱睡觉”、“身体发育迟滞”写为“生长缓慢”;将主诉写入诊断,如“胸部疼痛2小时”;诊断名称顺序颠倒等;⑷错用词义相近的医学名词,如“差”、“低下”、“降低”、“缺陷”等词混淆;⑸意向性诊断:常常书写“发热待查”、“腹痛待查”等;⑹滥用“术后”诊断:医师不注重本次来院就诊目的,如诊断写为“股骨骨折术后”,实际本次来院目的是手术后需要进行后续处理的问题(如手术后拆除内固定物、手术后拆除缝线等)。经过统计分析,诊断库应用前的疾病诊断名称不规范的条数及所占比例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