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高层关于痕迹管理的表述》

《表1 高层关于痕迹管理的表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以“迹”为“绩”:痕迹管理如何演化为痕迹主义》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梳理近年来高层关于痕迹管理的表述(见表1),可以发现,痕迹管理的靶向简单明确:一是为了推进中央政策落地。在制度设计者看来,“痕”和“印”是不折不扣抓落实的体现,是实实在在干工作的反映,是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彰显绩效的有效手段。从积极的意义上讲,痕迹管理有利于上级政府通过信息控制,收集和了解基层工作的实情,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政策变通”等现象,及时把握和纠偏基层的政策落实情况,提升政策落实精准度,并为日后的顶层设计积累数据。二是为了促使基层工作程序化、规范化。通过把工作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简化为可视化的痕迹,痕迹管理有利于量化工作信息,便于绩效考核,也有助于形成一整套基于规则的权责制度,使权责清晰、管理体系规范,减少基层治理中的工作扯皮、相互推诿和随意化的问题。三是为了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与问责。“全范围覆盖、全过程记录”,权力运行中这种时时处处的留痕,能够推动基层治理从“无形”到“有形”,强化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确保权力行使全程可追溯、可复原,有利于避免随意执法,防止权力滥用,也有利于形成全过程的监控、追溯和问责机制,鞭策和激励基层更好地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