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表3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县域银行网点布局的空间效应——理解农村金融资源不平衡的一个视角》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县域银行网点的发展过程虽然复杂,但仍有其特殊的成长规律可循。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地区银行网点数量与资产收益率、地方政府对分支机构的监管及市场集中度有关(Hannan等,2008),与工业增加值及人口密度有关(Keskin等,2011),与商业活动的扩张(Crawford,1973)以及金融市场的流动性(Gehrig,1998)有关。除了经济因素外,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通讯技术、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进都能使金融服务的供给从一个低水平的最优均衡转换到高水平的最优均衡,进而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偏远地区(Beck等,2007)。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以评价的准确性和数据的可获性为原则,自变量X分为三类变量:一是经济因素,包括农民收入水平、商业活动扩张程度、地区资本产出率。其中,参考董晓林等(2012)的变量设置方法,如果银行网点数与农民收入水平显著负相关,即银行网点设立并未背离农村低收入群体的金融需求,本文判断银行网点分布遵循公平原则。另外,由于资本的逐利机制,金融要素具有稀缺性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征,从边际收益率低的地区流向边际收益率高的地区,所以如果银行网点数与资本产出率显著正相关,本文判断银行网点分布遵循效率原则;二是人口因素,包括人口密度和就业水平;三是环境因素,包括地区资金流动性、政府经济行为和信息技术。需要说明的是,熊德平等(2017)指出网点设置的间接收益包括隐含在长远或全局或潜在直接收益中的经济性收益和对政策做出姿态性响应的政治性收益。在探讨不同类型银行网点布局行为的异质性时,为验证假说2的羊群效应,自变量中增加了农信社网点数的滞后一期与大型银行网点数的滞后一期,分别代表外生的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与中央政府的制度安排。变量选取及说明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