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演进》

《表1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演进》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金融创新、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效性与货币政策转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盛松成等,《社会融资规模理论与实践》(第三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年版,第46页。

适应金融环境变化并主要顺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一直采取本质上是数量型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其间,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框架以及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动态调整和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如表1。1984-1997年间,我国采取信贷规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货币政策框架。其中,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各层次金融市场陆续建立以及信贷管理自主性逐渐增大,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创造有利条件,进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1984-1993年间的贷款规模和现金发行,在1994-1997年间转变为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与贷款规模比较,货币供应量可以划分为多种层次,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修订。这为1998年以后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过渡到间接调控信贷总量阶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进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开始主要演变为货币供应量。值得注意的是,1998-2010年间2007年前,中国人民银行兼顾M1和M2,此后重点关注M2。因而,注重贷款规模这一金融机构资产方指标以及现金发行和货币供应量等金融机构负债方指标,是长期以来贯穿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演进的逻辑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