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知识吸收能力的测度综述》

《表1 知识吸收能力的测度综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科研人才集聚对中国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本研究主要关注区域层面的知识吸收能力作用,故因此主要总结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测度。

既有的区域创新研究大多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4]。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驱动力[4]。然而,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忽视了从R&D投入到创新产出的中间环节。该理论假定知识溢出是自发的过程、假定R&D投入必然导致有经济价值新知识的产生,往往只关注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的直接效果[5-8]。因此,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Cohen等学者提出了知识吸收能力理论,指出企业的创新产出不仅取决于创新投入量,还取决于企业利用内部先验知识量,识别、吸收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1]。在知识吸收能力的测度上,近年来学者们普遍使用科研人才存量作为吸收能力的代理变量,例如科学家数量、R&D部门职工数量和工程师数量等等[9-14]。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开展了不少实证研究,以揭示知识吸收能力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Cohen等学者发现,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能通过吸收、转化外部新知识,有效提高企业创新产出[1]。Veugelers进一步发现知识吸收能力能显著调节创新活动:当知识吸收能力存在时,企业会受到合作伙伴研发行为的激励并提升创新产出,而在缺乏吸收能力的企业则没有这种现象[11]。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以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在区域层面上探究知识创新产出对区域创新活动的支撑作用。在区域知识吸收能力的定义上,Giuliani最早将区域知识吸收能力定义为一个集群吸收、传播和创造性地应用集群外部知识的能力[15]。Exposito-Langa等学者在对工业区的实证研究中进一步将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拆分为知识识别能力、知识吸收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16]。Caragliu等学者暗示了区域知识吸收能力即区域理解、解码与高效地应用地区内或地区外新知识的能力[17]。结合前人研究(表1),本研究将区域知识吸收能力定义为:区域内的人力资本利用区域知识存量识别、理解、传播并创造性地应用来自区域内部或外部的新知识的能力。既有研究表明,整个区域的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会造成这个区域学习和内化新知识的能力低下,从而阻碍创新活动的开展[15,18]。例如,Keller发现,只有在知识吸收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区域贸易自由化才能提升创新产出[9]。Borensztein等学者在对外商投资(FDI)的研究中同样发现FDI的技术溢出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12]。Giuliani发现知识吸收能力能够决定集群与外部知识源的连接度以及集群内知识系统的稠密程度[15]。Azagra-Caro等学者通过对地区内“产业—大学”联系的研究发现,区域知识吸收能力的不足会限制产学研知识交流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19]。Kallio等学者研究发现区域知识吸收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区域创新系统内的知识传播。Saito等学者使用高技能工人测度知识吸收能力,发现高技能工人是区域创新中企业和工厂间知识传输的“管道”[20]。Caragliu等学者研究发现一个低区域知识吸收能力的地区会使知识更容易泄露到周边地区[17]。但总体而言,知识吸收能力理论在区域层面的研究应用依然处于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