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及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

《表6 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及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益贫经济增长的时期特征及减贫机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

在经历了农业超常规增长以后,20世纪80年代末农业的增长开始回落;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工业化开始加快。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的超常规增长使得农业部门产生了很大的剩余。城市人口在满足了基本的食物需求之后,其消费也开始向非农产品转移。轻工业产品成为城乡人口消费的重要方面。在此推动下,农业的剩余开始向劳动密集的乡镇企业转移。在中国农业和经济发展比较早的地区,如长三角地区,大量的中小规模的乡镇企业迅速出现,这些乡镇企业迅速吸纳从农业中转移出的资本和劳动力。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末期开始,乡镇企业逐渐扩展到全国并且数量急剧增长。根据《中国乡镇企业年鉴》,1978年各类社队企业的数量大致为152万个,到80年代中期增加到1888万个,到1991年则增加到1908万个。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由1978年的2826.6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2820万人(见表6),增加了近3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9.2%增加至27.3%。这期间,虽然农业增长开始出现波动甚至放缓,农民收入增长随之开始出现波动,但是农民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开始不断上升。1985-1990年间,农民净增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乡镇企业;1995年乡镇企业人均工资3553元,全国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得到的纯收入达467元,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部分的39.9%。(1)工资性收入占全国农民家庭人均净收入的比重从1983-1984年间的10%左右,增加到1990年的20.2%。[8]很显然,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业之外推动中国大规模减贫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