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 扣非后净资产收益率“踩线”达标与损益分类操纵》

《表1 1 扣非后净资产收益率“踩线”达标与损益分类操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经常性与非经常性损益分类操纵——来自业绩型股权激励“踩线”达标的证据》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括号内的数值为经过怀特异方差调整的t统计量,*、**和***分别表示统计量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限于篇幅未能列示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与显著性,结果留存备索。

我们手工搜集了沪深A股上市公司1020个基期业绩年度介于2008~2015年的股权激励方案。以基期业绩年度为样本选择标准是因为大量公司以“扣非后净利润增长率”为业绩考核指标,基期业绩年度始于2008年确保了上市公司按照证监会对扣非后净利润的监管要求来设置行权业绩条件。随后本文剔除了行权业绩条件极为特殊、未使用扣非后净利润或要求扣非前与扣非后净利润均满足行权业绩条件的方案,最终得到750个股权激励方案(5)。我们以这750个股权激励方案为研究对象,以其待权期内对应业绩考核年度(2009~2016年)的“公司方案—业绩考核年”层面数据为研究样本。在剔除被提前注销的考核年份后,最终样本包含1721个“公司方案—业绩考核年”观测。样本筛选过程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