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行权业绩条件“踩线”达标与损益分类操纵》

《表5 行权业绩条件“踩线”达标与损益分类操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经常性与非经常性损益分类操纵——来自业绩型股权激励“踩线”达标的证据》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括号内的数值为经过怀特异方差调整的t统计量,*、**和***分别表示统计量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表11报告了相应结果。可以看到,除列(2)以外,我们发现了和前文分析相似的结果,即扣非后净资产收益率“踩线”达标的观测同样存在损益分类操纵的行为,其营业外支出(尤其是其他营业外支出)与异常扣非后净利润显著正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对比表11与表5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基于业绩考核指标为“扣非后净资产收益率”观测检验的统计显著性较低。除了样本数较小的原因外,这很可能是由于管理层有其他满足行权业绩条件的方式所导致。与单纯考核扣非后净利润增长不同,当业绩考核指标为“扣非后净资产收益率”时,管理层除了可以向上操纵扣非后净利润(分子手段),还可以通过回购股份、分配现金股利等方式向下操纵公司的净资产(分母手段)使行权业绩条件达标。实际上,向上操纵扣非后净利润在提升“扣非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分子的同时,其未分配的部分又会转入公司的净资产,进而抵消了部分操纵效果。从这个角度而言,分母手段可能更受到管理层的青睐,降低了这些公司管理层施行损益分类操纵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