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元分析中纳入的原始研究 (状态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表2 元分析中纳入的原始研究 (状态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1)C代表儿童,A代表青少年,Ad代表成人;(2)GBG(group-based guilt)表示群体内疚,IBG(individual-based guilt)表示个体内疚;(3)CS代表真实情境启动范式,GR代表内疚回忆范式,MS代表材料启动范式;(4)R(reparation)表示补偿,E(environmental)表示环保行为

对纳入元分析的文献进行如下编码:(1)文献信息(作者名+发表年份);(2)被试样本量;(3)被试国籍;(4)被试年龄(儿童、青少年或成人);(5)特质内疚测量工具(详见表1);(6)内疚性质(详见表1);(7)内疚类型(个体内疚或群体内疚);(8)亲社会行为类型;(9)亲社会行为对象;(10)出版与否;(11)被试样本的文化背景;(12)状态内疚诱发方式(详见表2)。对每一个独立样本,计算得到一个效应量,如果一篇文献中包含多个独立样本,则相应的进行多次编码。在状态内疚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数据纳入中,对于部分包含多项不同条件实验的文献,为了避免单篇文献生成过多效应量而占用过大权重,从而可能产生一定的结果偏差,我们对这一部分文献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合并数据的原则是:若一项研究同时报告了多种条件下的内疚程度,且这些条件(如被试性别)并非本研究关注的调节变量,则将其平均为一个合并效应量(pooled effect size);但如果该变量为本研究关注的调节变量(如被试年龄、状态内疚启动方式等),则不进行合并。具体见表1、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