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不同热扩散温度处理的Cu/Ni/Ti结构在3.5%NaCl溶液中腐蚀后的EIS结果》

《表3 不同热扩散温度处理的Cu/Ni/Ti结构在3.5%NaCl溶液中腐蚀后的EIS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扩散温度对TC4合金表面Cu/Ni复合镀层结构及耐蚀性能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了进一步研究扩散温度对TC4合金表面Cu/Ni复合镀层腐蚀性能的影响,绘制Nyquist图6a和Bode图6b、6c。可以看出,在测量的频率范围内,Cu/Ni/Ti结构腐蚀表面的阻抗图谱出现2个重叠的相位角,表明了阻抗图谱由2个时间常数组成,即低频区扩散阻抗和高频区容抗弧。其中,热扩散温度500℃处理的Cu/Ni/Ti结构在3.5%NaCl溶液腐蚀后Nyquist点的高频区显示出一个容抗弧,随之在低频区出现一条倾斜的直线。通常低频区的称为Warburg扩散阻抗,Warburg扩散阻抗表明了热扩散温度500℃处理的Cu/Ni/Ti结构在3.5%NaCl溶液腐蚀过程中是受扩散控制的,可能是由于在金属/溶液界面腐蚀离子和可溶的腐蚀产物转移或者是Cu/Ni/Ti表面溶解的氧扩散引起的[22,23]。随着热扩散温度的进一步升高,Nyquist点低频区的Warburg扩散阻抗消失,只有一个较大的容抗弧出现。消失的Warburg扩散阻抗表明了Ni、Ti原子扩散到试样表面形成密实氧化物阻止了腐蚀反应的扩散过程,使得较高热扩散温度处理的Cu/Ni/Ti结构在3.5%NaCl溶液腐蚀过程中是受电荷转移控制的。此外,高频区的容抗弧经历了先缓慢增大,在热扩散温度700℃达到最大,而后在热扩散温度800℃又减小的过程,表明了Cu/Ni/Ti结构表面耐蚀性先增大后降低。从图6b、6c可以看出2个相位角,出现2个时间常数。根据阻抗谱特征,绘制腐蚀体系的等效电路为R(Q (R (Q (RW)) ) ) 模型,表示拟合热扩散后Cu/Ni/Ti结构表面腐蚀反应。等效电路中(图6d),Rs为电极系统的溶液电阻;Rf为Cu/Ni/Ti结构表面形成的膜层电阻;Rct为电荷转移电阻;W为Warburg阻抗,反映Cu/Ni/Ti结构腐蚀过程中浓差极化和扩散对电极反应影响的阻抗。不同热扩散温度500、600、700和800℃实验值在拟合时卡方值分别为4.03×10-3、8.58×10-3、2.69×10-3和1.29×10-3,表明等效电路R(Q (R (Q (RW)) ) ) 适用于实验数据值,拟合后的腐蚀参数如表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