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不同氮化方式下氮化层的白亮层与过渡层氮含量》

《表3 不同氮化方式下氮化层的白亮层与过渡层氮含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加热源对38CrMoAl钢氮化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造成上述硬度分布及有效硬化层厚度的差异,与氮化机制有较大的关联性。结合表2可知,电磁感应氮化方式由于电磁感应效应以及集肤效应,迅速将试样表层加热至氮化温度,并持续提供高氮浓度的反应环境,在白亮层形成较多的氮化物,以致表面硬度值在3种氮化方式处理后最高。同时,氮原子在持续高氮浓度的驱动下扩散进入过渡层和扩散层,保证硬度均匀下降。等离子氮化的电解离子在运动中获得高动能,氮离子在轰击作用下进入更深的次表层,在次表层形成弥散氮化物及增加氮原子的固溶度,使得硬度下降缓慢,并获得较厚的有效氮化层[18]。结合表3可知,由于电阻热源难以持续供给高浓度氮原子,在真空氮化过程中,氮原子扩散驱动力下降,使得过渡层的氮含量急剧下降,导致硬度值急剧下降,难以形成较厚的扩散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