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目标群体类型的收益成本配置的风险与机会》

《表2 不同目标群体类型的收益成本配置的风险与机会》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目标群体的社会建构如何转化为公共政策——一个政策议程嵌套的解释框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该框架中,目标群体的社会建构与政策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主要理论贡献,也被称之为目标群体命题(target population proposition)。[12]施奈特和英格拉姆将其作为政策过程的中心来考虑,认为政策设计并非单纯只是技术或工具层面的活动,尚必须透过人的行为才能发挥作用,尤其是目标群体配合的意愿和程度更是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成败。她们认为,在现实政治运作中,决策者对于目标群体的选择会首要考虑政治层面的因素,即目标群体是否具有政治价值或是否拥有政治权力,因为这反映出现实世界中权力和资源的分配。同时,施奈特和英格拉姆认为规范层面的因素对于政策设计的影响同样重要,即目标群体在价值上应得与否或主流社会对目标群体社会形象的正负面认知。比如目标群体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worthy or unworthy),是应得的群体还是不应得的群体(deserving or undeserving)。通常那些具有正面形象建构的群体因符合这一要求,而常成为利益性政策的常客;反之,具有负面形象建构的群体则难逃承担成本的命运。[13]于是她们依据目标群体政治影响力的大小和主流社会对其社会形象认知的两个维度,将公共政策行为调整的对象划分了四种理想类型,分别是优势者、竞争者、依赖者和偏离者。并具体分析了每一类目标群体在公共政策中的利益分配结果、政策类型以及政府官员对每一类群体给予收益或成本配置时所面临的政治机会和风险(如表2所示)。[14]优势者是具有政治权力和正面形象建构的群体,这些人在任何时候均可能被挑选为奖励性政策的优先考虑对象;竞争者拥有政治权力,但没有正面形象的建构,如果为他们直接进行正面的利益服务,常会冒着巨大的争议和风险,故而他们通常是间接性政策的受益者;依赖者虽有正面形象的建构,但其政治权力很小,对其实行的政策更多是象征性的;偏离者由于既没有政治权力又没有有利的正面形象,他们常成为负担性政策的常客。因此,在施奈特和英格拉姆看来,嵌入了社会建构特征的政策设计一旦被制度化,将会产生实质性的利益影响。这样的政策设计不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不同群体,常常使得一些群体(如优势者)获得过多收益,承担过少负担,另一些群体(如偏离者)承担过多负担,获得过少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