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中外学科分类的比较 (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例)》

《表3 中外学科分类的比较 (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相互妥协”或“相得益彰”——反思高校智库与学科发展的关系》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讨论智库与学科的关系,还要考虑学科的分类方式。与我国学科分类相比,QS学科分类的应用性、跨学科性特点更为明显,其“发展研究”“社会政策”“政治与国际问题”等分类与常见智库研究领域更为接近(见表3),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西方大学智库建设学科文化生态的差异。从国际上看,学科边界的划分并没有普遍公认的原则,它是历史背景、既得利益、财政分配、创业机遇或学术联盟的产物[2]132。近些年,我国学科评估制度也开始重视知识的社会应用价值,例如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采用开放式的“代表性案例”等方式,以学科“社会服务贡献”的指标引导各学科关注其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影响。不断完善学科分类和评估制度,使其更好地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应成为推进我国科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社会服务和高校智库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