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部分红色荧光蛋白特性[39]》

《表2 部分红色荧光蛋白特性[39]》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光学成像的益生菌体内示踪技术》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自1962年,Shimomura等人[29]首次从水母体中克隆出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针对不同应用,通过对分离蛋白进行改造,研究人员现已研究出青色、橙色、红色等多种颜色荧光蛋白,如通过对绿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DsRed)进行突变,分别得到了发光性更好且更稳定的EGFP(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30],UKG[31],Emerald[32],Superfolder[33]等绿色荧光蛋白和mRuby[34],mCherry[35],TagRFP 158T[36],TagRFP[37]等红色荧光蛋白.由于光穿透组织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光的波长,波长越长,穿透组织的效果越好(波长>650 nm),在体内成像中,应用发射红色光谱的荧光分子效果更好[38](表2).荧光蛋白作为标记物,需要激发光才能使荧光基因达到较高的能量水平,然后发射出较长波长的发射光,此反应的背景光较强,但是发光强且稳定,不需要底物或其他条件的共同作用[39,40],在体内成像应用中较广泛.荧光蛋白的表达不影响益生菌的生长及在动物体内的转移和定殖,对研究益生菌的功能特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