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按城乡划分的有劳动收入样本人群劳动所得 (元/月)》

《表2 按城乡划分的有劳动收入样本人群劳动所得 (元/月)》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老年人经济供养方式替代效应的城乡差异和时间性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根据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一般来说,劳动能力会受到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Whitman等的研究[68]显示,人们在过了55岁以后工作的积极性和年收入均降低,大部分原因是由于55岁以后生理机能下降而出现病痛或伤残。我们的2015微观调研数据也论证了这一点,图1显示了调研样本中60岁(含)以上的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具有个人劳动收入的人群占比在逐渐降低;另外,我们的数据也说明在个人劳动收入的额度上,年龄也与之呈现出显著的负向中度相关(-0.245)。而从表1可以看到总体上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其平均劳动收入较高,额度跨度也大,而文化水平低的则平均劳动所得也低并且浮动也小;我们调研信息也反映文化水平低的老年人其劳动所得来源基本仅限于农业收入,因此城市老年人劳动所得高于乡村老年人(见下面表2对于调研数据的汇总),这与李若建[69]的论点是一致的。这暗含了农村老年劳动自养人群对于外部的经济供给(来自社会或者家庭)更为敏感,在养老保障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家庭供养的回归会使得劳动自养的老年人群减少,即家庭供养对劳动自养的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