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Con-AC与Cou-AC的孔结构参数》

《表2 Con-AC与Cou-AC的孔结构参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物理化学活化法制备红麻杆基活性炭及其表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7为Con-AC与Cou-AC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由图7可知,两者N2吸附-脱附表现为典型的Ⅳ型等温线。相对压力在P/P0<0.1时,两者的氮气吸附量随着相对压力的增大而急剧增加,说明在吸附初始阶段两活性炭以微孔充填为主;相对压力在P/P0为0.38~0.84时,N2吸附-脱附等温线形成一个狭长的滞后回环,说明活性炭内部发生了多分子层吸附或毛细凝聚现象[31]。由此表明两种方法制得的活性炭含有大量的微孔和中孔结构。在整个相对压力P/P0范围内,Cou-AC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始终位于Con-AC上方,说明Cou-AC的孔隙结构更加发达;并且在P/P0为0.38~0.84区域,Cou-AC形成了较宽大的滞后回环,说明其具有较发达的中孔结构,中孔率高达58.95%(表2)。由表2可知,CouAC的比表面积、总孔容积、微孔容积和中孔容积均比ConAC高,其中Cou-AC的比表面积、总孔容积均约为Con-AC的2倍。这表明采用物理化学耦合活化法,在磷酸活化和水蒸气活化的协同作用下制备的活性炭具有更大的吸附孔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