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20世纪初汉口各大外商药店一览》

《表3 20世纪初汉口各大外商药店一览》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明清以来汉口药业述略》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日本外务省通商局编纂《清国事情》第1辑第4卷,第4章第4款。

汉口开埠后,外国医药随之进入汉口。一方面,外国珍贵药材(如美国、朝鲜、日本所产人参)大量涌入汉口药市,(1)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的供应短缺;另一方面,西医及外国药品也在汉口登陆,对于汉口药市形成了挑战。在外国人经营的各种药铺中,日本药商的店铺最具影响力。对于汉口这个庞大的医药市场,日本政商界人士是极为重视的,其驻汉口领事馆对于19世纪末汉口医药界有着比较详细的情报:“非独汉口地区,在整个中国,医生都被视同商人,由此亦可见其医业之一斑。而且,没有医生制度和医术开业考试,所以许多医生仅懂得一篇《伤寒论》,知晓处方而已。诊病仅依据阴阳不调、水火血气不足及寒暑而判断,无人考究学理。医生初开业,通常请来亲朋好友,办开业宴,揭牌,或在报纸上登广告。医生专以诊病为业;调制药剂则属药铺的分工。本地诊疗,通常坐诊一次三百至四五百文;出诊一次四五百文至七八百文;出诊费含车费或轿子费。本地除我邦三年前开设的同仁医院和该医院近来开设的医科部之外,还有外国医生开设的三四家医院。此外,还有作为教会的事业而开设的医院,但来求医的中国人尚不够多。中国医生整个武汉不过一百二三十人。药铺有三类:有的专卖外国药;有的贩卖秘制药;有的按照医生处方而调制药剂。中国人求外国医生治疗者虽少,但求外国药者却有逐年增加之势。故本邦杂货商兼营卖药,得相当之收益;本邦卖药商在本地开店,亦得良好之业绩。由此,不能不说中国人已经认识到外国药之效能。以秘制药为业者,规模不大,多为兼业。往往有贩卖僧、道秘药者,迷信颇深的中国人,多好此秘药。依医生处方调制药剂的药铺,在上述三类药铺中所占数量多;不仅卖药,有时也为患者诊病。”(2)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商界对于汉口医药状况非常了解,对于中医和中国药店的缺陷与短处分析得比较透彻。通过明治维新后近三十年的努力,日本医药界对于西方医药科技已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加以日本人与中国人同属黄种,“尤易与中国人接近”,使得日本医药商人迅速在汉口打开了局面。截至1907年,在汉口较大的外商药店中,日商所经营的占据大多数。著名药店有丸三洋行、日华药铺、若林药铺、谷回春堂支店(见表3)。日本药店最畅销的药品是清凉剂,滋养药、眼药水、感冒药次之。丸三洋行筹划派出27名卖药行商到武汉周边开拓销路,发展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