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遵义寨堡举要:从凤冈玛瑙山看清代咸同年间的地方武装与乡间秩序》

《附表遵义寨堡举要:从凤冈玛瑙山看清代咸同年间的地方武装与乡间秩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凤冈玛瑙山看清代咸同年间的地方武装与乡间秩序》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备注:1.此表据民国《续遵义府志》卷二《城池》制成,该书共收遵义寨堡396处,有山寨、平堡和洞屯等类(“高山为寨,平地为堡”);这里只收录其中有明确修筑年代的几十处,以窥全貌。2.由表可见,上述遵义寨堡修筑年代最早者为万历四年(1576)新囤岩,最晚的是光绪二十一年 (1

营垒的特点,出土和采集的遗物,以及文献记载均显示玛瑙山现有遗存的年代早不过清代中期。结合同治族谱的记载,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它是钱青云于咸丰七年(1857)所创建,营内墓葬材料也支持这一认识。咸同年间,黔北号军起义背景下,由乡绅倡筑、村民自建,用以自保的寨堡大量涌现,玛瑙山即其中之一。离开山下的村寨,山上的营垒成为无数人的庇护所,在起义军的进退之间,上山或下山,既耕且战,以特殊的方式维持着乡村的秩序。将自保的营垒营建在村寨附近的险峻之地,一方面便于补给,一方面也便于战时与承平时期人员在山上和山下之间的往返。很显然,护卫平时居住的村庄,是这类营垒在选址时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文明,以玛瑙山为代表的山城,讲述的是山地文明的故事,所书写的是山地上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