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我国不同地区IBD流行病学研究汇总》

《表2 我国不同地区IBD流行病学研究汇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可喜的是2010-2013年间迎来了我国IBD流行病学研究的高潮:夏冰等[18]于2010年1-12月对武汉市6 085 556人口进行基于人群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IBD、CD、UC发病率分别为1.95/10万、0.51/10万、1.45/10万,其中CD患者小肠型占15%、结肠型24%、回结肠型61%,44%为炎症型、29%为狭窄型、24%具有穿透行为;UC患者直肠型34.5%、左半肠型44.6%、全结肠型19.5%。胡品津等[19]于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对广东省中山市1 392 727人口进行前瞻性的IBD流行病学研究,发现IBD、CD、UC发病率分别为3.14/10万、1.09/10万、2.05/10万,CD平均年龄25岁、UC平均年龄38岁,回肠末端型、结肠型、回结肠型分别为23.5%、5.9%、70.6%;24%的IBD患者合并有上消化道受累,59%的CD和26%的UC患者具有肠外表现。钱家鸣等[20]于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对东北大庆市1 343 364城市人口进行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IBD、CD、UC发病率分别为1.77/10万、0.13/10万、1.64/10万,发病率明显低于中国南方地区,且CD平均年龄39.5岁、UC平均年龄48.9岁,其中UC直肠型24%、左半肠型56%、全结肠型20%。以上三个前瞻性、基于全部城市人口为期一年的IBD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中国部分地区IBD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征。从这些研究也发现了我国不同地区IBD发病率的差异性及临床特征的异同。这些以大规模人群为基础的前瞻性的研究为以后我国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同时对我国IBD临床诊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借鉴。Ng等[21]亚太克罗恩病和结肠炎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组在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对亚太13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其中中国9个城市和地区的研究结果总结发现: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炎症性肠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在中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与区域GDP呈正相关;我国IBD发病率南方高于北方。同时,我国其他城市和地区也陆续进行了一些前瞻性或回顾性的流行病学研究[22],这些流行病学资料汇总于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