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浙江茶叶出口数量与价值表》

《表1 浙江茶叶出口数量与价值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民国时期浙江茶业改良述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1932、1933两年价值栏单位以元计算。资料来源:朱慧清《浙江之茶》,载《浙江省建设月刊》1936年第9卷第11期,第42—43页。

从茶叶产量来看,浙江产茶数量,在清末民初一度呈现出繁荣之象,但已难掩衰落之势。据《中国经济年鉴》统计:1914年浙江茶叶产量为359365担,茶园面积为815703亩;1915年,茶叶产量下降至327700担。又据《工商半月刊》统计得知,至1926年浙江省茶叶产量已下降至220343.5担,茶园面积也降至624060亩[3](P73)。仅仅10年间,茶叶产量下降达10万担之巨,这与浙茶外销困难存在明显的关联性。作为中国重要的茶叶输出省份,浙茶分为国外和国内两个市场,五口通商后,平水绿茶和温州红茶,均由上海出口,行销海外,以美国为最多,据统计,“1869—1879年的十年间,平水珠茶销美每年平均约有1万吨左右”[4](P304)。因一时求过于供,加之商业组织不健全,浙茶遂有掺假着色现象,以博取厚利。1883年,美国国会首次通过关于茶叶法案,禁止掺假茶叶输入。1897年,美国国会第二次通过《掺杂与不卫生茶禁止条例》及总则,明令禁止粗恶及不正茶进口,平水茶出口受到严重挫折。此后,美国又于1910年颁布《着色茶禁止条例》,严禁着色茶入口。同时,日本绿茶乘机竞销,诋毁劝诱,无所不用其极,美国人纷纷改用日茶,浙茶外销遂走向衰落时期。20世纪20年代,在开辟非洲市场后,浙茶遂转销于北非,短期内浙茶外销有所复苏。但由于茶价较低,茶商为减轻成本,以老叶砻制细茶,以浆糊、滑石或毒质颜料改易茶叶形色,温州茶区茶农甚至采摘野生植物叶芽,混入真茶销售,导致浙茶品质愈趋劣退,价格也愈趋低落。1932年,法国政府仿效美国,颁布取缔着色茶输入非境条令。加之日本茶叶也在同时期进入非洲市场,以政治经济力量实施倾销,夺取华茶市场,浙茶外销进入极度困难时期。同时,受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1933年上海滞销茶叶堆积,严重阻碍了1934和1935年的华茶销售,加之美国于1934年颁布《白银法案》,造成我国通货紧缩,对外汇兑暴涨,导致一般物价为之暴跌,尤以农产品为甚。据时人调查,平水毛茶价格往年基本维持在每担40元—50元之间,1935年茶价跌至10余元[5](P1),茶叶“原料价格减低四分之三,而茶商尤亏耗累累,茶栈纷纷停闭,茶农不独放弃二茶三茶,即头茶亦任其枯老,货弃于地,茶园荒芜,浙省整个茶叶经济于以崩溃”[6](P7)。兹将1912年—1934年由杭州、宁波、温州三海关统计的每年各种茶的数量与价值列为表格,见次页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