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催化剂Co-N-C的孔隙结构参数》

《表1 催化剂Co-N-C的孔隙结构参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Co-N-C催化剂的制备及“一锅法”合成N-亚苄基苯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比表面积;(2)平均孔容;(3)平均孔径。

图3所示为催化剂CoN-C的氮气吸附-脱附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催化剂Co-N-C均表现为典型的第Ⅳ种吸附-脱附等温线类型[26],说明氮气与催化剂间存在介孔毛细凝聚作用;另外,这些催化剂还存在H3型滞后环,说明有狭缝孔存在[27]。表1列出了通过BarrettJoyner-Halenda(BJH)方法测得3个催化剂的孔隙结构参数,可以看出,Co-N-C/800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299 m2/g和孔容0.28 cm3/g,说明此催化剂有较高的孔隙度,有利于反应物与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接触。与之相比,Co-N-C/600和Co-N-C/1000的比表面积分别仅为95 m2/g和47 m2/g,平均孔容分别为0.19 cm3/g和0.10 cm3/g,说明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影响较大[23]。这是因为图1的XRD谱图结果显示,焙烧温度为600℃时,催化剂Co-N-C/600的碳石墨化程度很低,在2θ=24°处未检测到石墨化碳的衍射峰;当焙烧温度升高到800℃时,催化剂Co-N-C/800在2θ=24°处有微弱的衍射峰,对其酸洗除去一些Co0纳米粒子后,则在2θ=24°处观察到了明显的石墨化碳衍射峰[28],说明在800℃下催化剂Co-N-C/800形成大量的层状石墨化碳,使得其比表面积增加;当焙烧温度升高到1000℃时,催化剂Co-N-C/1000在2θ=24°处的石墨化碳衍射峰进一步增强,Co(1 1 1),(2 0 0),(2 2 0)晶面的特征衍射峰则变得更加尖锐,使得Co0纳米粒子发生团聚和尺寸变大,从而降低了比表面积。2.1.4 XPS表征图4是催化剂Co-N-C的XPS谱图。由图4(a)可知,催化剂Co-N-C中的N 1s出现了三种信号峰,包括吡啶型-氮(398.9 e V)、石墨型-氮(401.2 e V)和氧化型-氮(403.7 e V)[25,28-30]。对比发现,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Co-N-C催化剂中的吡啶型-氮含量逐渐减少,而石墨型-氮含量逐渐增加,因而Co-N-C/800的吡啶型-氮含量比Co-N-C/1000多,这是因为高温能促进提高催化剂Co-N-C的石墨化程度。图4(b)是Co-N-C催化剂的Co 2p XPS谱图,观察到了钴的四种不同信号峰,其中778.5 e V、780.1 e V、782.3 e V分别归属于Co0、Co-N、Co-O物种特征峰[31],785.1 e V为Co-N卫星峰[32],Co0和Co-O物种与XRD、TEM结果相一致。另外,图4(b)、(c)结果显示,相比于催化剂Co-N-C/600和Co-N-C/800,Co-N-C/1000的O含量更多、Co0含量减少,说明更高的焙烧温度使得部分Co0被原料中的O氧化成为Co-O物种,与文献报道的相关结果一致[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