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京津冀地区县域环境胁迫指数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Moran's I估计值》

《表2 京津冀地区县域环境胁迫指数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Moran's I估计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京津冀地区县域环境胁迫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县域环境胁迫指数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全局Moran's I值如表2所示,2012—2016年县域的估计值均大于0,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环境胁迫和污染物排放在京津冀地区县域单元存在显著空间相关。2012年以来,县域环境胁迫指数的Moran's I值由0.2014增大为0.2325,显示了环境胁迫的空间溢出效应呈增大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胁迫程度的高值区或低值区更加集聚。对污染物排放的分解发现,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Moran's I指数也显著增大,而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Moran's I指数分别由0.1666和0.2186降低为0.1309和0.1865。为进一步分析县域环境胁迫的空间关联特征,分别计算2012年和2016年县域环境胁迫指数的Getis-Ord G*指数,再将G*指数从高到低分为热点区、次热区、次冷区和冷点区4种类型,生成局部空间关联变化图。如图3所示,整体上看,县域环境胁迫指数的热度基本保持着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态势,环渤海沿岸县域单元的热度显著高于内陆县域,且津唐地区长期处于热点区域,呈现出较强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