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水稻辐射诱变产量相关突变体基因》

《表2 水稻辐射诱变产量相关突变体基因》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辐射诱变创制水稻新种质研究进展及浙粳99突变体库的建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水稻穗部突变主要包括穗部性状突变和水稻粒型突变。穗部性状突变包括穗长、颖花和枝梗退化突变等。任三娟等[29]利用400 Gy的60Co-γ辐照获得穗退化突变体spdhp73,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初步定位于第4染色体RM471和RM273之间,表现为生育期提早,株高及分蘖数降低,包颈明显,对其深入探究可为生产上避免穗退化引起的减产提供理论依据。王跃星等[30]通过γ射线辐照籼稻品种双科早,得到一个小粒密穗型突变体sep1,利用该突变体在育种上创造出了高代稳定的不育系材料。水稻粒型突变主要包括粒长、粒宽、粒厚和颖壳突变等,粒型性状的改良直接影响到稻米品质的改善和产量的提高。Wang等[31]利用60Co-γ射线筛选出的颖壳退化突变体Oseg1,表现为雄蕊数量减少、叶状浆片、颖壳退化性状,表明Os EG1可能影响颖壳、浆片及雄蕊的发育。截至2018年,已克隆了60多个水稻粒型基因[32]。楼珏[33]利用60Co-γ射线对粒形表现极端的南洋占和川7进行辐照,经多代繁育筛选出多个稳定的粒型突变体,用于地域性水稻优质高产育种研究。Feng等[34]辐照粳稻品种台北309后获得一个三角颖壳突变体tri1,精细地定位到1号染色体长臂上47 kb区域,籽粒厚度和蛋白质含量增加,为进一步研究水稻颖果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