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鲜竹沥名称与基原考证》

《表1 鲜竹沥名称与基原考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鲜竹沥的本草考证与现代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鲜竹沥的名称最早于汉代《神农本草经》[3]记载:“竹汁”,之后随着淡竹作为制备基原以及烧制法作为炮制工艺,则多以淡竹沥[5]或竹沥[6]沿用,直到现代根据制法采用鲜竹沥[7],但其中也有甜竹沥[8]和竹油[9]的记载。竹子种类众多,且在我国分布广泛,古代文献记载制备鲜竹沥的基原多为淡竹、苦竹[6]和堇竹[10],也有慈竹[11]记载,现代多以禾本科植物淡竹作为基原[12]。制备鲜竹沥的竹子基原多为性寒的淡竹和苦竹,故鲜竹沥性味归经的古籍记载:“味甘、苦,无毒,性寒或大寒”[13-15],因炮制原因亦有“淡寒”[16]记载。详细信息记载见表1。结果显示,鲜竹沥的名称由汉代的“竹汁”到梁的“竹沥、淡竹沥”逐渐演变而来,其中也有其他名称,例如,清朝《药性切用》[8]有“甜竹沥”的记载,在近代《中草药手册》[9]有“竹油”的记载。鲜竹沥的基原主要是淡竹和苦竹,明朝《本草纲目》[10]新增了堇竹,《食疗本草》[11]也增加了慈竹,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7]中制备鲜竹沥来源更加广泛:“禾本科植物粉绿竹、净竹及同属数种植物”。现代对鲜竹沥的基原研究则更为具体和直观,有研究采用HPLC测定9种不同种类竹子制备的鲜竹沥中愈创木酚含量,发现甜竹最优,斑竹、水竹与淡竹次之,硬头黄、实心竹、苦竹、刚竹以及糯竹有明显差距[33],表明现代研究与古代记载的苦竹存在较大差异。鲜竹沥的性味归经在古籍文献记载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记载为大寒,《药鉴》《本草从新》《中药大辞典》等记载为性寒,《本草害利》[16]记载为微寒。因制备鲜竹沥基原大部分为淡竹和苦竹,所以多为甘苦、无毒。在归经的记载则是各不相同,有“入手少阴足阳明经”“入手太阴肺经”“入心、肝、肺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