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43年8月陈寅恪与其他大学教授薪津比较(单位:元)》

《表1 1943年8月陈寅恪与其他大学教授薪津比较(单位: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全面抗战时期陈寅恪的经济状况与就职选择》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陈寅恪数据见郭长城:《陈寅恪研究:新史料与新问题》,第39页;成都其他教会大学教授数据见《艾敷德致陈立夫函》(1943年9月16日),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全宗号5,案卷号2557,教授薪俸系按顶薪计算;郑天挺数据见郑天挺:《郑天挺西南联大日

即使与国立大学相比,燕大薪津待遇也不遑多让。如表1所示,国立大学教授基本薪俸更高(最高600元),但随物价指数波动的生活补助却较低。1943年8月,燕大是采取基本薪俸乘以7.4倍的政策,国立大学教授生活补助则采用基本数和加成数相结合(9)。但即使在加成数最高的西南联大(基本数600元,薪俸加15成),生活补助也不到基本薪俸的三倍。国立大学教授生活补助数月调整一次,与燕大逐月调整不同,因此带来的滞后和补发,也让教职员蒙受更多损失。在1943年秋季,燕大教授薪津水平高于国内其他大学。1943年夏,西南联大部聘教授吴宓拟休假之际,便欲前往燕大,他认为燕大不仅有更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而且生活成本低,经济报酬更高(1)。从生活舒适和经济收入考虑,转赴燕大都是较佳选择。连一向坚持陈寅恪应赴李庄就职的傅斯年,在得知陈转赴燕京时,也“未反对而有赞成之姿势”。傅写信给梅贻宝坦言,“李庄环境寅恪未必能住下(彼处医药设备太差,一切如乡村),故寅恪暂在贵校,似乎两得之”(2)。傅也明白,燕大所能提供的条件,非李庄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