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2013—2017年夏季(6—8月)东北地区MCS与其他地区特征对比》

《表6 2013—2017年夏季(6—8月)东北地区MCS与其他地区特征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2013—2017年夏季东北冷涡下东北地区MCS的统计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空白”表示文献中没有列出数据.

东北地区纬度较高,与低纬度地区相比,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频率小、强度弱。通过与前人研究成果[12,22]的对比,可以发现东北冷涡影响下东北地区MCS的不同(表6)。东北地区MCS成熟时平均面积8.55×104km2,小于中东部、江淮区域MCS的平均面积。东北地区MCS的偏心率和生命史与中东部地区接近,比江淮区域要小。东北地区表现出发展快消亡慢的特征,和中东部地区的MCS一致,而与江淮地区完全相反。其他地区统计MCS频次得出7月生成的MCS最多,而东北冷涡下东北地区的MCS则表现出6月最多的特点,可能与6月冷涡活动旺盛有关(表3)。夏季东北地区MCS成熟时最低TBB平均为-64℃,高于江淮地区成熟时最低TBB近10℃,也表明中高纬MCS的强度确实弱于低纬度地区。由于对比的区域均处于西风带控制之下,MCS的移向基本一致,主要是向东。就移动距离而言,东北地区MCS比江淮地区移动距离更大,可能是由于较高纬度地区的500 hPa平均风速比较低纬度地区更大,受引导气流的影响移动距离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