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1 不同耕作年限土壤酶活性及团聚体变化》

《附表1 不同耕作年限土壤酶活性及团聚体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长期耕作对新疆绿洲农田土壤颗粒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土壤有机碳、全氮是评价农田土壤质量和肥力以及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的重要因子,但其库容大、变异小,不能快速反映土壤有机碳水平和供氮能力变化[20]。基于土壤物理分组的有机碳、全氮组分,可反映土壤有机碳、全氮的抗氧化程度,利用的难易程度以及非均匀分布的性质或功能,对耕作和农田管理反映较为敏感[28],其中颗粒有机碳、全氮组分容易被微生物利用分解[29]和作物吸收利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研究区域不同,农田管理措施的差异,对不同有机碳、全氮组分的影响作用并不一致[16-19,30]。本研究表明,在干旱荒漠区,长期耕作提高了砂粒和粉粒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并随耕作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与于维水等[31]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干旱荒漠区未耕作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相对较低,长期耕作增加了土壤有机物的输入,特别是耕作初期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的活性[32],耕作20 a,兰州湾、31团和普惠农场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显著增强(附表1),相比未耕作土壤分别显著提高了85.4%、60.4%、131.7%和101.5%、79.3%和116.8%,同时植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物增加,从而增加了土壤砂粒中有机碳、全氮组分含量。另一方面,长期耕作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33]和土壤砂粒含量的增加[34],使更多的有机碳、全氮被土壤团聚体固持,耕作20 a,兰州湾、31团和普惠农场>53μm的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附表1),相比未耕作土壤分别显著增加了46.5%、81.2%和87.3%,从而增加砂粒中有机碳、全氮的含量[35]。长期耕作也改变了不同颗粒中有机碳、全氮组分的分配比例,这是可能是有机碳、全氮累积速率及其被矿化的难易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于维水等[31]指出,长期耕作施肥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组分分配,黑土和潮土粉粒和黏粒中全氮占比较大,且长期耕作秸秆还田提高了砂粒中全氮在土壤全氮的比例分配,本研究发现类似现象,在不同颗粒全氮组分中,粉粒中全氮占比最大,在30.2%—72.2%,砂粒中全氮占比最小,在2.4%—35.9%,但砂粒中全氮所占比例随耕作时间延长而增加,其对全氮的贡献度增加[18],从而促进了氮的活化和转化利用,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分解利用和提高氮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