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各级团聚体质量分数(%)随年限增加的变化》

《表2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各级团聚体质量分数(%)随年限增加的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民勤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中同行不同小写字母代表相同耕作方式不同年份之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

土壤团聚体随实施保护性耕作年限的变化见表2。实施保护性耕作前后土壤>1 mm和0.25~0.05 mm团聚体含量基本没有显著变化,各保护性耕作处理与传统耕作处理基本一致。1~0.25 mm团聚体占比,免耕不覆盖和残茬压倒处理实施前后没有变化,与传统耕处理作一致。实施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在第1年1~0.25 mm团聚体占比没有变化,第2年开始显著增加。立茬处理措施实施1年后,1~0.25 mm团聚体占比显著增加,但随后的2年无明显变化。与传统耕作处理相比,从保护性耕作措施实施第2年的2016年开始,土壤>0.25 mm大团聚体(>1 mm与1~0.25 mm团聚体之和)占比有增大趋势,相应地,0.25~0.05 mm微团聚体占比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2014年各种措施试验区土壤<0.05 mm土粒数量基本都高于其他年份,这可能与2014年与其他年份取样时间不一致有关。2014年于小麦收割后的7月取样,土壤水分含量很低,土样处理过程中对<0.05 mm土粒数量影响较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保护性耕作措施实施2年后,<0.05 mm土粒占比除立茬处理减少不显著外,其他保护性耕作处理均显著减少。这说明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实施减少了土壤中小粒径土粒的比例,而有利于较大粒径团聚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