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试验处理方式:长期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碳氮含量的影响》

《表1 试验处理方式:长期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碳氮含量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碳氮含量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试验设翻耕+秸秆不还田(CT)、翻耕+秸秆还田(CTS)、旋耕+秸秆还田(RTS)以及免耕+秸秆还田(NTS)4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12个小区,小区面积为64 m2。试验采用早-晚稻生产体系,采用秧盘育苗和抛秧技术,早稻品种为湘早籼45号,抛秧前施用复合肥391 kg/hm2(195.5 kg/hm2 N,34.14 kg/hm2 P,97.33 kg/hm2 K)做基肥,起身后追施尿素47 kg/hm2(21.62 kg/hm2 N)。晚稻品种为湘晚稻13号,抛秧前基肥施用复合肥469 kg/hm2(234.50 kg/hm2 N,40.95 kg/hm2 P,116.75 kg/hm2 K),起身后追施尿素39 kg/hm2(17.94 kg/hm2)。两季土壤耕作前灌水深约2 cm,收获后留茬高度约25 cm,还田处理的秸秆年还田量约为12 500 kg/hm2。各处理田间管理措施一致,具体处理方式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