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主梁结构内力:同伴依恋与初中生网络欺负:共情和对待网络欺负积极态度的中介作用》

《表3 主梁结构内力:同伴依恋与初中生网络欺负:共情和对待网络欺负积极态度的中介作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同伴依恋与初中生网络欺负:共情和对待网络欺负积极态度的中介作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Boot标准误、Boot CI下限和Boot CI上限分别指通过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所估计的间接效应的标准误差、95%置信区间的下限和上限。间接效应1的路径为:同伴依恋→共情→网络欺负;间接效应2的路径为同伴依恋→积极态度→网络欺负;间接效应3的路径为同伴依恋→共情→

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PROCESS(模型6),考虑到已有研究发现网络欺负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39,40],因此将性别与年龄作为协变量,考察共情与对待网络欺负积极态度在同伴依恋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影响中的中介作用(见表2和表3)。结果表明,同伴依恋对网络欺负的总效应显著(β=-0.31,P<0.001)。在纳入共情和对待网络欺负积极态度这两个中介变量之后,同伴依恋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共情(β=0.48,P<0.001)。此外,同伴依恋和共情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对待网络欺负积极态度(β=-0.14,P<0.01;β=-0.25,P<0.001)。当所有变量作为网络欺负的预测因子共同纳入回归方程,同伴依恋和共情能够负向预测网络欺负(β=-0.09,P<0.05;β=-0.24,P<0.001),对待网络欺负积极态度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欺负(β=0.39,P<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