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城镇少数民族流动前后朋友圈异质性及其变化》

《表5 城镇少数民族流动前后朋友圈异质性及其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朋友圈效应、族际比较与社会资本重构》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数据来源:根据作者调查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作为城市的他者,城市社会对“他者”表现出“被动接受”和“歧视偏见”并由此引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化适应的诸多问题。但融入城市过程更需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动适应,不仅仅要消除“排他”,还要避免“内卷”。基于对比流动前后少数民族朋友圈的变化状况,可以推断出少数民族自身适应城市社会的多方面特征与突出表现。此外,少数民族适应城镇一个直接的表现就是少数民族流动前后交友圈的多样性变化,即网络异质性。在调查设计时,朋友圈中朋友的民族类别未能考虑进去,因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朋友圈异质性是族内还是族际的未能识别,但从流出地来看,受访少数民族中有44%是在本县流动的,其中本县流动的少数民族有62.96%是本地农业户口,在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高的农村地区,更多是以民族聚居来形成村落,汉族较少混居在单一民族或多民族聚居的村落中,同族源的朋友更易交流与往来,可以初步判断,流动到城镇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关系同质性更强。尽管族际或族内交往异质性的变化难以识别,但可比较汉族与少数民族朋友圈中关系类型、性别、教育、职业的差异性来推断少数民族适应城镇的朋友圈异质性。采用IQV(5)指数测算网络异质性,IQV取值范围在[0,1],IQV值越大则异质性越强,则受访者拥有丰富多元的社会网络结构。结果如表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