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轮作休耕试验区收获期表层(0—20 cm)土壤性质》

《表2 轮作休耕试验区收获期表层(0—20 cm)土壤性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太湖地区典型轮作与休耕方式对稻田水稻季N_2O和CH_4排放量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同一列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到P<0.05显著水平

已有研究表明,与传统的冬小麦-水稻轮作方式相比,在太湖地区实行紫云英、蚕豆或油菜与水稻轮作方式能提高水稻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Xia et al.,2016;胡安永等,2016;Cai et al.,2018),而基于长期休耕-水稻轮作方式下对水稻产量影响研究结果证实,实行休耕-水稻轮作方式下对水稻产量增产不明显(胡安永等,2016)。本研究针对太湖地区主要推行的紫云英-水稻、油菜-水稻和休耕-水稻3种轮作方式中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以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下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油菜-水稻轮作方式下次之,休耕-水稻轮作方式下最低,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张岳芳等,2013;胡安永等,2016)。实行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对水稻产量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主要由于紫云英是太湖地区常用的一种绿色培肥植物,不仅能通过生物固氮为土壤供氮,固氮量在160—300 kg·hm-2之间(Rasmussen et al.,2012),并且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氮素的有效性,从而有利于稻季养分供给,对下一季水稻生长产生显著的残余氮效应(Watson et al.,2002;Mayer et al.,2003;Hauggaard-Nielsen et al.,2009),并且在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下,稻季收获期土壤无机氮含量最高(表2)。油菜也是太湖地区常用的一种绿色培肥植物,由于其碳氮比高于紫云英,腐殖化过程及氮矿化速率比紫云英慢,为下一季作物提供的残余氮效应稍弱(表2),因而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对水稻产量贡献次于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Kim et al.,2012;张岳芳等,2013)。从表1来看,休耕-水稻方式下,对地力消耗最大,收获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种轮作方式,并且外源氮输入量也小于紫云英-水稻和油菜-水稻轮作方式,产生的残余氮效应最不明显,因而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