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Brooker分级评价标准》

《表1 Brooker分级评价标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非甾体抗炎药预防创伤性异位骨化的作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不同人群异位骨化的发病率不同。全髋关节成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为0.6%~90.0%。多数THA术后发生的异位骨化并无明显临床症状,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不超过1%[4]。髋臼骨折后也常常会发生异位骨化。有研究报道,髋臼骨折经保守治疗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约为5%,而接受手术治疗后其发生率可能高达100%[5]。肘关节损伤后也会发生异位骨化,甚至造成肘关节僵硬,严重影响肘关节功能。研究报道,肱骨远端骨折并发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为45%[6]。一般而言,异位骨化大多数发生于术后6~12周[7-8]。异位骨化最常发生于髋关节周围。目前,临床上常采用Brooker分级(表1)评价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一般认为Brooker 3或4级异位骨化才会出现明显的功能受限[9],多数文献中将其定义为“严重异位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