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乡劳动教育形态异同对照》

《表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乡劳动教育形态异同对照》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百年探索、核心议题与基本走向》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笔者依据1979-1999年间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相关文献、报道提炼而成。

改革开放以后,劳动教育由片面强调体力劳动转为兼顾体力与脑力劳动,在政策上进行了调整。从改革开放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20多年间,一方面理性看待国外改革经验,积极汲取国外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成果。早在1981年,国内便有研究者详细介绍了日本《学校教育法》的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并坦言“内容虽属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学,也许可供参考”。[8]另一方面,根植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建构我们自己的劳动教育体系。1981年6月,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落实到教育形态上,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既要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又要兼顾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满足地区对人才的需要;既要从思想上消除轻视体力劳动的偏见,又要依据不同的发展方向因人而异地确立培养目标。1987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同年10月颁发了《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做出统一的部署,同时也为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创造了发展空间。在上述两份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城乡依据各自需求重建劳动教育实践。20多年来各地从劳动教育基地创建、师资培养与培训、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设计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形成了具有明显城乡特色的劳动教育形态(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