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兔腔隙性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组织学评分 (±s, 分)》

《表2 兔腔隙性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组织学评分 (±s, 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兔胫骨腔隙性骨缺损》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示组内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P<0.05;#表示组内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P>0.05。

实验组组织形态学观察:术后第4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植骨区人工骨材料形态松散,其周缘有少量类骨质及新生骨组织生长;术后第8周植骨区人工骨材料进一步减少,并可见新生板层骨和毛细血管;术后第12周植骨区人工骨材料大部分已降解吸收,骨髓腔再通,周缘与胫骨端可见板层骨连接紧密(图3)。对照组组织形态学观察:术后第4周骨缺损区有少量类骨质生长,术后第8周骨缺损区周缘生长停滞,术后第12周骨缺损区周缘板层骨连紧密,无生长趋势(图4)。对照组术后4、8、12周组织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90,P=0.236)。实验组术后4、8、12周组织学评分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860,P<0.001);实验组术后4、8、12周组织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