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国内外学生化研究的成果统计》

《表1 国内外学生化研究的成果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国外学生化研究评述及其对本土化研究的启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高等教育扩张是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应对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战略。其一系列政策不仅直接推动了高等教育机构和大学生数量的大幅增长,而且间接推动了大学校园扩张、大学城建设以及城市更新[1-4]。大学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大学生队伍壮大之后,造成所在地区房价上涨、社区失衡、季节性空城等消极影响也日益突出[4-11]。1990年代英国政府推出高等教育扩张政策,全日制大学生数量从1997年的52万增至2007年的近178万,因而许多城市变成了学生人口高度集中的大学城。由于西方大学多为开放式,并且学生多为走读,自由选择住处,因而校园与城市(镇)高度融为一体。学生在城市(镇)特定社区聚集,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物质影响。基于此,2002年英国地理学者史密斯(Smith D)提出“学生化”(studentification)概念,包括四个方面内涵——(1)社会:流动、年轻、单身的社会群体取代或置换原有居民;(2)文化:具有相同文化、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年轻人在空间上聚集,引发特定零售和服务设施的增加;(3)物质景观:物质景观的升级或衰退;(4)经济:房价上升,住房供需平衡改变,导致邻里租户和合租房比例升高,拥有产权住户比例下降[5-6]。此概念提出之后,学生化研究在全球范围大量涌现,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热点[7-52](表1)。学生化研究不仅揭示了由学生群体引发空间重构的内在机制,而且从大学生城市空间消费群体的独特视角,透视了当前越来越突出的居住隔离、住房商品化以及阶层不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