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一1 9 4 0—1943年杨家坡村13户地主收入负担情况调查表[7]表十八》

《表一1 9 4 0—1943年杨家坡村13户地主收入负担情况调查表[7]表十八》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论毛泽东阶级分析法对晋西北地区阶级流变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说明1.1940年公粮包括四大动员献金献粮在内,当秋天的公粮共两次,所以数目较大。2.全部是小米大石。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1941—1943年,该村地主的米租在逐渐下降,摊派的公粮负担逐渐增加,米租总量从85.6减少到26.5,减少了将近69%,地主中杨邦翰减租幅度最大,从88%减至25%,大致减少了63%;该村的地主平均米租率下降了32.57%。其中,地主杨邦祯和杨邦周的米租却有所上升,可能是地主抗租,也可能是通过改变租种方式以减少政策对其地租的影响力,亦或是一些其他因素。但总体上来讲,中共的减租减息政策,打击了地主与富农,使其在农村经济地位有所削弱,同时也大大减轻了中、贫农的负担。据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调查研究室《农村土地及阶级变化材料》显示,“老区9县(1)村地主土地减少了31610.5亩,只剩余4 458.8亩,占全部土地5.5%,土地比重略多于人口比重(大约一倍左右,战前则为五倍),每户地主平均占有土地166.8亩,每口平均28.2亩。地主占有土地在土地总数中的比重减少了32.2%,每户平均减少了416.2亩,每口减少了48.7亩。以每户看,减少了原有土地的71%;以每口人看,减少了原有土地的63.7%。”[7]12-13“到1945年,1939年时占人口13.5%、总户数9%的107户富农已减至仅占人口总数6%、总户数3.6%的48户,其原有土地中22.6%要么出卖要么出典或被赎走,而现有48户富农所占土地为全部土地之11.4%,比原有土地减少了一半,即降低了11.4个百分点,户均土地191亩而比原来减少了29亩,人均土地25.3亩而比原来减少6.3亩。”[7]13-14中共革命重塑着晋西北农村的阶级结构,进而影响着地主和富农在阶级社会中的生存实态,使他们在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过程中,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在乡村的政治与文化的权威性也随着财富的减少而逐渐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