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流动摊贩“十二分制”考核细则》

《表1 流动摊贩“十二分制”考核细则》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关于“地摊经济”管理的对策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转变观念,政府部门的定位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由原来只注重“管”变成“管+服务”,避免“地摊经济”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在按规管理的同时,也提供各种便利服务,例如摊位登记、信息查询等服务。做到“不管死”,研究如何“管好”,让“地摊经济”在不破坏城市环境的前提下,发挥更大的活力。(2)确立地摊的合法地位。以往的地摊由于无合法地位,经常是“城管来,我就跑”,对摊贩和城管双方来说,都是一种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有时双方还会产生激烈的冲突,造成财产物资损毁,人员受伤。因此,从立法上肯定“地摊经济”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采取颁发资格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合法地位。如不能指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各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特点指定准入许可标准。对符合标准的申请者颁发经营许可证,并对经营餐饮的地摊要颁发餐饮经营许可证,便于后续对餐饮卫生的管理。(3)打造道路文化。给“地摊经济”营造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让游客和市民感受地方的特殊风味。例如在昆明,商家可以身着少数民族服饰来售卖商品,增加民族特色,吸引路人。在其他城市,也可在摊位上张贴或悬挂弘扬中国文化的图案标语或装饰品,例如中国节、窗花、福娃等中国特色的物品,体现中国文化。像在北京、上海等地兴起的“创意市集”,就是一群有才华的艺术家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集体摆地摊,售卖自己的作品和创意,就是地摊文化的一种升华。我国各地风土人情不一样,可以根据自己城市特点,做一些不同的创意。让地摊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聚集,更是一道人文景观。(4)对摊点设置进行规范。对摆摊的地点和时间做出明确规定。全市各区规定可以摆摊的地点,将可以摆摊的地点分作三类:第一类是禁止摆摊的地点,如交通要道,绝对禁止摆摊;第二类是集中摆摊的地点,例如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可以设置夜市,丰富市民生活,在这一区域实行集中经营,规范管理;第三类是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判断的地点,如果在这类地点摆摊要结合实际道路情况。要确定每条道路的具体可以经营的时间。早市、午市、夜市的岂止时间要做出明确规定。可以叫卖、播放广播的时间也要规定,以免对附近居民造成噪音污染,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5)加强政府引导,提供免费培训。地方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咨询机构,对地摊市场进行一些专门调查研究,公开调查研究的数据,透明数据,提供信息,为摊主决策提供基础,也避免地摊扎堆,影响收益,保障摊主的权益。并对摆摊设点进行必要的、适当的引导,使其不盲目发展。对经营者可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线上和线下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地摊的相关管理规定,扣分制度,卫生评价标准、地摊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通过培训,提高摊主水平,有利于地摊经济规范发展。(6)建立扣分罚款制度。建立类似交通管理的扣分罚款制度。例如:通过对流动摊贩采取“十二分制”考核,每两月为一个扣分周期,扣12分的取消经营资格半年,如有三个周期12分扣完,永久取消经营资格。对于地摊经营者,建议扣分不罚款,因为经营地摊的大多是低收入人群,罚款会加重他们的经济负担。具体可将表1中事项列入考核,各个城市根据各地特点调整具体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