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宅基地复绿:集中连片深度贫困村扶贫性生态移民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扶贫性生态移民区为例》

《表4 宅基地复绿:集中连片深度贫困村扶贫性生态移民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扶贫性生态移民区为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集中连片深度贫困村扶贫性生态移民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扶贫性生态移民区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复绿户数占比=(复绿户数/拆除户数)×100%,闲置户数占比=(闲置户数/拆除户数)×100%

由表4可知,陆坪村留置宅基地已拆除110户,进行复绿69户,仍闲置23户,剩余18户将逐步复绿复垦。金钟社区拆除的93户宅基地占生态移民总数的92.08%,进行复绿的32户,计划复绿的53户还有8户闲置。金钟社区、陆坪村搬迁区域属于深度贫困且交通不便的山区,搬迁区多处于坡陡地区,坡度大多大于20°,不便于集中耕种和机械作业,土壤多以黄土、沙土为主,是由林地和荒地开垦而来的,肥力低下。交通设施落后,距离集镇和县城较远,生产生活不便,居民居住分散,处于自然资源匮乏的边远山区,青壮年外出务工,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村民依然保持靠天吃饭的原始农业生产状态。经适应性研究表明这两个研究地区宅基地应以复绿为主。首先,统一或自行拆后进行推平,将宅基地的砖瓦、木料和原房屋基石等建筑物废料清除后栽种经济果林以达到复绿的目的。其次对宅基地处于20°以上的山腰或交通不便的山顶和不具备复垦为经济林条件的宅基地,将其复垦为林地、草地等。复绿后再次对复绿区域进行评价,根据实际恢复情况,因地制宜地种植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树木,复垦为林地。如陆坪村作为省级贫困村,在复垦为林地后可栽种经济林,如核桃、苹果等。既能保持水土、将宅基地复垦,又能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因而两个研究地区主要采用复垦还林、种植经济林、草地等方式。巩固山区地势陡峭的薄弱土壤,复绿过程中应采取加固陡坡、加强管理的措施,选取适合的种植林木,以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减少水土流失,避免造成环境的二次破坏。因此,对搬迁区宅基地采取生态复绿的方式变更为林地、草地,能有效解决水土流失、自然环境恶化问题,保持水土的同时,扩展绿色经济,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石门乡搬迁交通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土地相对平坦,已拆除户占总搬迁户的80.94%,并进行复绿12.50%,仍闲置宅基地8.33%。经适应性评价,在石门乡的模式中就近安置的农户宅基地大部分复垦为耕地,能够就近耕种流转、增加土地平衡,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剩余部分土地复绿为林地和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