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1995—2015年红寺堡生态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变化》

《表2 1995—2015年红寺堡生态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干旱地区生态移民土地利用变化生态风险——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研究期间,红寺堡生态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发生显著变化(表2)。耕地面积呈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N”型变化趋势,1995—2000年处于移民初期,大量开垦土地进行耕种,致使耕地面积迅速上升;2000—2005年,由于安置区自然条件匮乏,无法保障搬迁人口基本的生产生活,部分移民出现返迁现象,大量耕地被闲置和撂荒,加之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影响,耕地面积急剧下降;2005—2015年,红寺堡区安置了大量来自南部山区的贫困人口,并于2009年成立了吴忠市红寺堡区,为促进经济发展,保证居民生产生活,不断开垦土地进行耕种,耕地面积逐年增加。林地面积一直处于增加状态,20年间共增加4 167.34 hm2。一方面得益于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另一方面受安置区后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影响。草地面积在1995—2000年间下降明显,共减少25 394.56 hm2;2000—2005年出现短暂的上升,但仅增加312.51 hm2;2005—2015年草地面积持续下降。移民初期,主要通过大量开垦草地进行耕种,草地面积骤减,2000—2005年受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影响,草地面积有所增加;2005—2015年间大量安置南部山区的贫困人口,不断开垦草地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安置区建设,致使草地面积下降。水域面积在研究期间虽有波动,但整体处于增加的变化态势,1995—2015年共增加了672.19 hm2,除受气候因素影响外,大兴水利工程、修建水坝等人类活动是促使水域面积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设用地面积呈先减后增的“V”型变化,1995—2005年建设用地面积下降,主要原因是危房改造,将大量危房拆迁后集中建设;2005—2015年随着移民工程的顺利展开,移民数量逐年增加,区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红寺堡安置区建设面积逐年扩张,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不断转化为建设用地。1995—2005年未利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主要是耕地撂荒和草地退化造成;2005—2015年移民数量的增加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未利用地被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其面积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