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95-2015年红寺堡生态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变化》

《表1 1995-2015年红寺堡生态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干旱区生态移民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研究期间红寺堡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面积发生显著变化。耕地面积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N”型变化趋势,从动态度来看,1995-2000年间的动态度最大,为5.5%,这是因为生态移民初期人口迁入的首要任务是开垦草地和未利用地等,解决温饱问题。由于红寺堡区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度不足,部分移民返回了迁出地,造成已开垦耕地撂荒,同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也是耕地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但随着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了生态移民“移得来,稳得住”,耕地面积增幅显著提高。林地面积在研究期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但从动态度变化来看,各个时期的动态度变化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是移民初期为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进行植树造林,但其规模较小。但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以及相应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颁布与实施,研究区林地等生态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草地面积在研究期间持续下降是移民初期为解决温饱问题,对草地大量的进行开垦种植,致使草地面积急剧下降。而随着安置区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工矿用地以及交通运输用地等建设用地面积的逐年增加占据了大量的草地,致使草地面积下降。水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比重不足1%。但从动态度可以看出,水域面积动态度持续增加,使得红寺堡移民安置区的水域面积不断增加。建设用地在研究期间呈“V”型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是1995-2000年间处于移民安置区建设初期阶段,将安置区大量原有的危房、旧宅等建筑进行拆除,对安置区的移民安置房进行集中规划和建设,致使这一时期的建设用地面积出现下降现象。2000-2015年间是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的时期,从动态度可以看出,2010-2015年间的动态度为55.53%,说明这一时期是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速度最快的时期。而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推进,红寺堡移民安置区承接来自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逐渐增加,随之带来的就是大规模的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用地增幅和速度都在迅速提高。沙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在研究始末变化不大,但研究期内波动变化较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