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镉的骨毒性评价方法总结》

《表2 镉的骨毒性评价方法总结》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镉毒性分子机制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镉致骨毒性的机制有两种主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骨效应继发于肾损伤,即镉先引起肾脏特别是肾小管损伤,继而引起机体活性维生素D合成受阻、钙磷代谢和内分泌异常,最终引起骨组织钙磷丢失、骨密度下降和骨质疏松。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低剂量镉具有直接的骨效应,直接影响成骨细胞活性、代谢、羟磷灰石及胶原合成[47]。Rodríguez等[48]采用HE染色法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法分别观察骨组织及破骨细胞形态;Image Pro Plus 4.5图像测量软件检测骨组织的骨小梁参数,如骨小梁数量、分离度、厚度及骨体积面积等,来评价镉对大鼠下颌骨和胫骨的不同影响。Lü等[39]的研究表明慢性镉暴露通过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核因子受体激活因子κB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ligand,RANKL)/骨保护蛋白(osteoprotegerin,OPG)通路直接作用于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并下调参与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关键基因。研究者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检测尿镉、尿钙及肾镉含量,双能X线吸收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检测股骨骨密度,RT-PCR检测RANKL、OPG、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成骨转录因子(Osterix)、ALP、I型胶原α2(collagen type I alpha2,COL1a2)、osteopontin表达,HE染色法检测肾脏病理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蛋白表达,进而综合评价镉的骨毒性。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