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安全感的调节作用:创伤后应激障碍对震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安全感的调节作用》

《表2 安全感的调节作用:创伤后应激障碍对震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安全感的调节作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震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安全感的调节作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采用分层逐步回归法检验安全感在PTSD及其各个症状簇与自杀意念之间的调节作用,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将性别、年龄、创伤暴露程度和抑郁症状作为协变量放入第一层回归方程;第二步将中心化后的自变量(PTSD及其四个症状簇)与调节变量(安全感)放入第二层回归方程;第三步将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乘积项放入第三层回归方程。结果发现(见表2):侵入性症状(β=0.01,p>0.05)和回避性症状(β=–0.03,p>0.05)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症状(β=0.19,p<0.001)、警觉性增高症状(β=0.13,p<0.001)以及PTSD总分(β=0.13,p<0.001)对自杀意念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安全感对震后青少年自杀意念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1);安全感与侵入性症状(β=–0.08,p<0.01)、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症状(β=–0.21,p<0.001)、警觉性增高症状(β=–0.12,p<0.001)以及PTSD总分(β=–0.16,p<0.001)的乘积项对自杀意念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与回避性症状的交互项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0.03,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