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EAM势函数中的Fe和Cu表面能γ,与第一性原理(FP)[7]计算和实验(Exp)[8]测试表面能的比较》

《表1 EAM势函数中的Fe和Cu表面能γ,与第一性原理(FP)[7]计算和实验(Exp)[8]测试表面能的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FeCu纳米团簇核壳结构与表面扩散机制分子动力学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图2(b)中可以看出,Cu原子在Fe-RHO1105基底的(110)面上扩散的Eb为0.319 e V,而当Cu原子扩散至两个相邻(110)边界的时候,无论是以交换机制还是跳跃机制进行扩散,系统能量都迅速增加了,增加的能量形成了Ehrlich–Schwoebel(ES)势垒[9].对应于吸附原子从一个面扩散至另一个面(跳跃或者交换)所需要的额外能量,较大的ES势垒会阻碍原子在界面之间进行扩散,也就是说,在低温状态下Cu原子只能在(111)面上进行扩散,不发生相邻(110)面的面间扩散.然而,在适当温度条件下,具有足够的能量克服ES势垒来进行面间扩散.进一步可以看出,Cu原子在Fe-RHO1105的两个相邻(110)面之间跳跃机制或者交换机制所需的ES势垒分别为0.647 e V和1.075 e V,亦即交换机制的ES势垒要远大于跳跃机制,说明无论是在低温还是在较高温度条件下,Cu原子都很难进入Fe基底与Fe结合,因此在Fe Cu纳米粒子中FecoreCushell的核壳结构应该是常见的结构.同样,扩散所得的结果与表面偏析理论一致,亦即相比于Fe,Cu原子具有更小的表面能和较大的原子半径,如表1所示.因此Cu原子更倾向于在纳米粒子的表面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