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2种典型空间模式及其案例应用Tab.2 2 typical spatial patterns and their application cases》

《表2 2种典型空间模式及其案例应用Tab.2 2 typical spatial patterns and their application cases》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生态学语言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的转化途径》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通过对上述六大导则关系模型的情境化,在具体案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出2种基于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的“典型空间模式”,即保护区圈层模式和保护区网模式(表2),保护区圈层模式是依据1971年联合国“人和生物圈计划”的生物圈保护区思想而提出,该模式认为一个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区应分别由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3个不同内容的片区组成。核心区指因具备重要或潜在生物栖息地条件而划定的区域,该区域内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应受到最高等级的保护,通过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等人类活动降低对区域的干扰,从而为生物提供优质生境;缓冲区指围绕核心区周边建设的协调性区域,该区域应在环境要素上与核心区具备一定的一致性,同时可以适度开展部分不具破坏性的人类活动;实验区则是在缓冲区环境要素一致性基础上的另一次开放,它的目的在于保证整体规划区域一致性并适度满足了一定人类需求,因此该区域允许进行一定的游憩、建设乃至经济活动[22]。该模式合理运用了保护区六大导则中的导则1、导则2和导则6,体现了“又大又圆又集中”的空间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