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发展战略的三次转换》

《表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发展战略的三次转换》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阐释、矛盾剖析及突破路径》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现代化发展历程梳理而成。

从我国的现代化历程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围绕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主题,如何处理工农、城乡关系这一主线,根据现代化发展各个阶段中心任务的不同,可以将我国的现代化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与此相一致,我国城乡发展战略也经历了三次转换(见下页表1)。第一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心任务是建立国家工业体系,为此,国家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为了保证农业为工业提供支持,国家还制定了统购统销制度、户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这三项制度为尽快建立起国家工业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同时也损害了农民利益。此外,这一时期,由于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导致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化发展则相对滞后。因此,现代化的中心任务便由工业化转为城镇化,与这一任务相适应,城乡发展战略也由工业优先转为城镇优先。这时,农业农村的作用是为城镇提供土地、资金、劳动力,主要表现是土地财政和农民工两大现象。[2]这一时期,各要素不断从农村流到城镇,促进了城镇发展,但也造成了乡村衰败。第三次是进入新时代,我国距离现代化目标越来越近,人们对农业农村生态、文化价值的需求越来越旺,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这一时期,现代化的中心任务是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使其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此相一致,城乡发展战略也由城镇优先转为农业农村优先,主要表现是四个优先,即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3](P6-7)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是要通过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解决现代化中后期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