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思维的演变》

《表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思维的演变》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家国主义、策略主义到理性主义的乡政村治》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乡村社会是整个国家稳定发展的根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革命型政党凭借其天然权威构建出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并通过强大的精神支持、舆论宣传以及一套具体的奖惩机制将农村和农民牢牢地掌控在手中,通过家国主义理念服务于“优先重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环境的改善,国家试图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来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村庄内部却由于生产能力的提高而淡化了集体组织的意识,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作为“双重代理人”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寻求平衡,遵循的是策略主义的行动思维。2004年重启中央“一号文件”以后,我国转变过去城乡“分而治之”的理念,通过大量的资源输入以及多元主体的参与,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发展,这种理性主义理念力图理顺国家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其推进思维的逻辑推进可见表2)。总的来说,任何一种治理理念都是国家对一定时期内的宏观历史情境与微观社会基础进行综合考量后的选择,这种选择一般是最有利于实现当前的国家发展目标。因此,不同的治理理念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既不能用当下的眼光来考察过去的逻辑,也不能用现在的模式去硬套未来的现实,其理念推进过程也是历史变迁的过程,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辩证地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