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聚苹果酸生产菌株:出芽短梗霉发酵制备聚苹果酸研究》

《表2 聚苹果酸生产菌株:出芽短梗霉发酵制备聚苹果酸研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出芽短梗霉发酵制备聚苹果酸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聚苹果酸合成能力仅次于短梗霉属的是黏菌变形体,如多头绒泡菌。对多头绒泡菌合成聚苹果酸的研究多集中在合成及代谢调控方面[11],发酵法制备方面的研究不多。目前,利用黏菌发酵合成聚苹果酸多是采用Lee等[12]在1999年建立的原质团细胞发酵的方法。该方法中菌株M3CVII(ATCC204388)培养6 d后聚苹果酸的产量可以达到2.7 g/L。2000年,该研究组用非生长型的黏菌原质团细胞发酵合成了聚苹果酸,使聚苹果酸的合成和黏菌的生长解离开来,从而实现了低生物量情况下高聚苹果酸产量的合成。Willibald等[13]通过向多头绒泡菌中注射14C标记的L-苹果酸,确定了聚苹果酸的合成路径,同时考察了KCN、砷酸盐、Desulfo CoA、ATP类似物等物质对聚苹果酸合成的影响。Pinchai等人[14]鉴定出一种调节聚苹果酸水平的蛋白质NKA48,但是没有证据证明该多肽是聚苹果酸合成酶的转录产物。对已分离合成聚苹果酸的生产菌株进行总结,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