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媒介可供性的构成:中国新媒体25周年——从“信息高速公路”到“未来媒体”的认知跃迁》

《表1 媒介可供性的构成:中国新媒体25周年——从“信息高速公路”到“未来媒体”的认知跃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新媒体25周年——从“信息高速公路”到“未来媒体”的认知跃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而作为解决方案,潘忠党本人试图以特性来定义边界———这种做法并不鲜见。数字化(digital)和网络(network)这两项最为基本的特征就经常被用于区分当下的“新”“旧”媒体[32,33],但问题在于这两个标准因太过基础而显得大而无当,只能用于区分不同范式。当然,也有人使用超文本、多媒体、互动性描述“新媒体”[35],但仍不够全面。而潘忠党通过亲身观察和博采众长,提出了3类13项媒介可供性(如表1)来区分媒介本体的新与旧———在各个方向可供性越高的媒体,往往就是越“新”的媒体。本文十分赞许这种提高抽象性的努力,但认为在讨论具体问题时需要就事论事———明确自己的讨论对象,使用它特有的名称,例如使用“社交媒体”“智慧媒体”或“自媒体”,而不要总试图使用全称、概括普遍规律,效果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