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长城》弹幕评论情感分析结果 (部分)》

《表1《长城》弹幕评论情感分析结果 (部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新媒体语境下受众话语权力的强化与电影生产的辩证关系——以《长城》弹幕挖掘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受众的文本生产活动是其活跃度与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受众凭借技术获得并强化了对媒介使用与介入的权力,似乎预示着传受关系重塑的希望。然而,不论是文本内部张力的转向,还是文本外部间性的融合,受众话语诱导电影文本生产的作用仍然微乎其微,“传受合一”的预见未免过于乐观。一方面,《长城》案例提示着我们受众话语的边缘性。另一方面,新的媒介互动技术会增加社会控制和社会监视的可能性。诚然,弹幕使受众话语曝光于敞亮的大屏幕,受众所处的“电影话语空间”———一种特殊意义的“异托邦”[11],亦可适用于福柯笔下的“全景敞视主义”,受众设法融入弹幕世界的同时也走入了社会与自我的双重规训。尽管受众参与的话语权已经得到强化与增长,但实践却未产生质性的飞跃。在面对新的传播技术时,一股相当强大的惯性力量制约着受众行为的根本性改变。一方面,“心不在焉的媒介使用习惯”维持着受众通过视听感官获得信息的传统模式;另一方面,“规模经济将传播推向追求公分母式的单向大众传播道路”[1]177。我们或许不应只看到技术革新为受众带来的“福利”,在媒介传送者控制力潜在加强的同时,受众的身份究竟是电影生产的诱导者还是被引流者,对此我们拭目以待。